《活着》读后小思
年初的时候就一直嚷嚷着要读这本书,今天终于一口气把它读完了。
一
书中福贵的亲人,一个个相继意料之外而又合乎时代背景的离去,前后跨越了接近40年。如果我们在书中前半部分建立起来了信念——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也为了那些亲人们,那当书中后半段福贵亲人全都离世之后,活着的信念又是为了什么?
所谓悲剧,就是把人生美好的事物撕烂给人看。多么乖巧伶俐的凤霞,聋了。多么懂事的有庆,突然去世了。让人看到未来生活的曙光的二喜,一场意外被砸死了。就连家里的几只羊,也因为生活的意外,要么卖了要么充公了。
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,但这并不完整。福贵也足够幸运,在解放战争中围困多日后幸存下来;赌博把家里的田地赔给了龙二,也因此没在土地改革中被贴上”地主“的标签而枪毙;娶了不离不弃深爱不渝的老婆家珍,并在后半辈子中浪子回头对家珍分外珍惜体贴照顾。生活很难,但也充满了各种小惊喜:饿了两个月之后丈人给的一小袋米、弄巧成拙却炼成的钢铁……
离去的人,都是他深爱的人——他爱过;离去的人,也都是深爱他的人——他被爱着。深爱过、也被深深的爱过,这样的人生,在福贵看来,也是充实、完整的一生,谈不上”幸福“,但却踏实。也难怪福贵会说到,”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,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,全是我亲手埋的……“
正如贺拉斯所说,我们没有权利评论他人是否幸福。这是我读完《活着》之后的第一个感悟。
二
能引起人共鸣的文字最能直击心灵。福贵、二喜、有庆、家珍、凤霞、苦根相互依偎着,过完了这一生。他们之间的情感,旁观者很难真正感同身受。就像我们这一辈的大部分人,都无法理解父辈一直在维系着的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情关系一样,我讨厌爸爸把钱借给各种亲戚们,直到今年过年,爸爸跟我讲述了他小时候那些故事,我才开始慢慢懂爸爸。
合作社的时候,爷爷是生产队长,最苦最重最脏的活都在他那,到了文革的时候就被打成”富农“、走资派,家境也一落千丈。在爸爸连续几天吃不饱饭时,跑去已经远嫁的姑姑家讨饭,姑父没有犹豫;在爸爸因为家里没钱准备辍学时,伯父给他赞助了攒了几个月全身仅剩的几块钱;在爸爸没有鞋子穿只能踩着带着大窟窿的鞋子走路时,姑姑连夜做了布鞋给我爸。我爸说:那时偶尔也会跟他们闹矛盾啊,但隔天就忘了;这些恩情,虽然过去了40年,哪怕再过40年,我也不能忘。就算那时我不在了,你是我儿子,你也不能忘啊。
似乎在那一刻,对于我看不惯的我爸身上的种种,似乎都原谅了。
人这一辈子,就是不断的与自己和解、与自己的亲人谅解的过程——这是去年读完《外婆的道歉信》这本书之后学到的一个道理,同时也是读完《活着》之后的第二个感悟。